無錫濱湖:法治鄉村建設駛入“快車道”
發布時間: 2022-04-26 文章來源: 作者:
無錫市濱湖區從強化鄉村治理建設、提升鄉村法治宣傳、優化法律援助服務等方面入手,推進法治鄉村建設駛入“快車道”,不斷用法治力量推動鄉村美麗蝶變。
截至目前,全區78個村(社區)中,已建成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1個,省級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44個,省級建成率達56%。
法治宣傳裝上“新引擎”
河埒街道河埒社區貫通蠡溪公園,串點成線,打造特色法治文化小游園;
濱湖區將法治文化與傳統文化、地域文化、紅色文化相結合,賦能“報、屏、廊、亭、墻、欄、園、角”等法治文化設施,因地制宜,打造法治文化陣地。全區建成普法宣傳陣地128個,其中26個陣地被評為市級法治文化建設示范點,4個被評為省級法治文化建設示范點。
將法治宣傳與村民生活有機融合,充分利用“法潤濱湖”微信公眾號、“法潤民生群”等新媒體平臺向群眾推送與婚姻家庭、鄰里糾紛、債權債務等相關的典型案例30篇。
招募25名政治素養高、專業能力強、服務經驗豐富的律師組成專家律師團,將法律保護關口前移,深入企業開展全方位“法治體檢”,詳細分析法律需求和風險點,特別是為中小微企業在春節前后薪資發放和在疫情期間的疫情防控、招工用工、員工待遇等多方面進行梳理評估,提出防范建議。
今年一季度,專家律師團共開展政策宣講12次,法治宣傳和法律咨詢150余次,做出風險分析8件,提出法律意見14個。
法律服務駛上“高速路”
“我們設立了全省首家環衛工法律援助服務站,今年還將建成3個法律援助工作站、1個法律援助聯絡點?!?/span> 濱湖區法律援助中心主任張曉東介紹,濱湖已建成法律援助工作站(點)91個,形成以區法律援助中心為核心,鄉鎮(街道)法律援助工作站為紐帶,區級各部門法律援助工作站點為橋梁,村居(社區)法律援助聯系點為支撐的三級法律援助服務網絡。設立法律援助勞動人事仲裁工作站、區法律援助中心駐胡埭工業園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中心工作站,形成縱向到底,橫向到邊,覆蓋城鄉的法律援助工作體系。
近三年來全區辦理法律援助案件2605件,受理群體性法律援助案件200余起,幫助農民工和困難職工追討勞動報酬1.5億元。
濱湖區注重法治人才隊伍建設,高要求選配“法治帶頭人”,高標準培育“法律明白人”,高質量打造“普法志愿服務隊”,形成自治共治隊伍。
在夯實全區480名“法律明白人”隊伍的基礎上,進一步培育有農村戶籍、長期生活在當地并熟悉當地民俗民情、人文環境的農戶成為農村學法用法示范戶。
制定農民學法用法示范戶培訓計劃和學法清單,將農民學法用法示范戶培訓納入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結合實際開展法治培訓,每年組織集中培訓20個學時以上。
依托全國智慧普法平臺、全國農業科教云平臺、崇農云講堂、農技耘和江蘇省法律網絡培訓平臺等,組織在線學法用法培訓,推動法治理念、法治方法、法治服務進村入戶,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營造良好法治環境。
法治理念掛上“提速擋”
“通過民主法治示范社區創建,社區加強了軟硬件設施建設,社區環境更加優美,法治宣傳更加豐富、法治氛圍更加濃厚,民主自治更加有效?!?/span> 榮巷社區書記侃侃而談,構建“社區黨委-條線網格-樓棟小組”的多重網絡體系,建立由綜治網格長、民政片長制、城管包干區、志愿服務隊等各級網格組員,緊密結合日常網格平安巡邏、城市精細化管理、民情普法走訪等活動,拉緊社區一中心兩分站的協調機制,織密條線組織間的網格體系,使民主法治工作形成強大合力。
56個門號的“水箱清洗”問題、溪北新村“小區車輛停放難”問題……“社區里的事讓居民自己做主?!睂盂木用駚碚f,這不是空話,該社區大力推行“四民主兩公開”制度,實現社區管理民主化。
濱湖區堅持將法治建設作為深入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將法治滲透到村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讓法治理念貫穿經濟建設、社會管理、生態文明全過程。
研究出臺《股份經濟合作社章程》等參考模板15個,明確標準化工作流程12個,累計建成75家股份經濟合作社,區農村集體資產交易平臺累計交易金額突破10億元。全區累計獲評4個國家森林鄉村、15個省級綠美鄉村示范村、3個省級生態文明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