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陰“四字訣”加快法治鄉村建設
發布時間: 2022-04-22 文章來源: 作者: 江陰市委政法委
江陰市司法局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引,深化司法行政職能,整合資源聯動,著力加快鄉村振興法治建設,為“兩爭一前列”偉大實踐提供鄉村法治體系建設試點“江陰版”。
黨建+法治,夯實鄉村治理之“基”
堅持“政治引領、黨建先行”,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和黨員在鄉村治理工作中的模范先鋒作用,優選黨員律師、人民調解員、法治宣傳員、社會工作者參與鄉村依法治理,確保鄉村法治體系建設始終保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全力提升基層依法行政水平,實現鎮(街道)、村(社區)法律顧問聘請率100%,規范村(社區)法律顧問管理,落實備案制度,明確法律顧問職責,加強監督考核。推動司法所和法律顧問主動為鎮(街道)提供重大行政決策合法性審查、重大合同法律審查、涉鎮(街道)行政應訴等法治服務,使之成為鄉村治理的“智囊團”、問題“會診所”。實施“基層民主法治創建提升工程”,進一步加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創建力度,認真做好國家級、省級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創建和復核工作,不斷提高全市基層民主法治建設水平。
協同+善治,抒解鄉村治理之“難”
優化調解組織網絡體系建設,切實推動調解組織在廣大農村地區“全覆蓋”。加強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建設,健全“訴調”“訪調”“警調”銜接機制。發揮行政調解、人民調解、行業調解等力量協調聯動,快速有效化解矛盾糾紛。進一步提煉鎮街和司法所工作經驗,深化申港街道“鎮村調解聯盟”、璜土鎮非訴治理“六診”工作法、顧山鎮“跨界糾紛聯合調委會”建設(江陰、張家港、常熟),做實做強“‘楓橋經驗’升級版”。做好社區矯正“1/17”品牌再提升,即市社區矯正中心和17個司法所矯正站進行全面實戰化特殊人群矯治,不斷加大對重點人員的管控力度,落實站點互幫共建矯正人員全覆蓋,確保重點人員始終在管在控,同時做好特殊人群幫扶工作,幫助特殊人群順利回歸社會,最大限度減少重新違法犯罪。切實維護基層社會秩序穩定,有效推動平安鄉村建設。
聚力+服務,兜好鄉村治理之“底”
推行名優律師事務所在“科創江陰”服務園“駐點辦公”,高標準組建“企業法律服務中心”,拓展企業法律服務向鄉村輻射,加大高端法律人才在農村脫貧攻堅、集體經濟發展、產業項目運作、招商引資建設等鄉村振興重點工作中的參與力度,對可能發生的法律風險超前預防、及時化解,確保各類決策行為合法合理。優化“智慧司法”基層平臺建設,整合現有“遠程視頻監控平臺”“網絡服務平臺”“公共法律服務平臺”“大數據指揮平臺”“12348熱線呼叫平臺”,實現市鎮村信息“一網通傳”、基層數據“一網盡覽”、監督指導“一網協同”,切實提高基層工作規范化、信息化、協同化水平。按照“兜底線”要求,積極推動基層法律服務向民生保障領域拓展,充分利用律師、公證、法律援助和基層司法所等資源,在村級開展法治宣傳、法律咨詢、法律服務等,為村民辦理公證、申請法律援助、止紛紓困等提供幫助,使村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便捷實惠高效的法律服務、感受到法治溫暖。
自治+N,筑牢鄉村治理之“魂”
加強對全市村(社區)村規民約、村(居)民自治章程的梳理完善,組織村(社區)法律顧問對美麗鄉村綠色環保公約提供精準指導,促進“四民主兩公開”等各項制度有效落實,增強民主決策參與,進一步強化基層“軟法”對廣大鄉村群眾的教育引導和規范約束作用。推進“援法議事會”建設,問需民求,收集民意,暢通民聲渠道。按照“一鎮(街道)一特色、一村(社區)一亮點”的目標,對鄉村法治文化廣場、法治文化墻、法治文化長廊、法治宣傳欄(櫥窗)等陣地進行提檔升級,積極培育品牌,擴大社會影響,確保鄉村法治文化陣地全覆蓋。積極推進“智慧普法”,依托微信、抖音、移動端APP等新媒體平臺開發法治動漫動畫、普法小視頻、法治戲劇等多層次、個性化的普法產品,增強趣味性和吸引力。做好“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深化普法依法治理融合發展,在每個村(社區)建立1個“法律明白人”輔導站,每個網格培育1至N名“法律明白人”,打通普法依法治理“最后一公里”。